琪玉论坛-和田玉籽料收藏交流传播网

标题: 曾经必去的“瑕疵”,现在高价值和田玉的象征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琪玉轩和田玉籽料    时间: 2019-9-26 00:47
标题: 曾经必去的“瑕疵”,现在高价值和田玉的象征
  任永辉作品
  和田玉籽料之美除了高贵其外,内蕴其中的气质,色彩丰富的皮色更是赋予了它温情与俏丽,更具灵秀之气。
 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记载:“凡璞中藏玉,其外皮曰玉皮”。
  玉石在大自然千百万年的冲刷与磨砺中,由于相互碰撞、翻滚、磨擦形成的,类似动物毛孔的细微坑点痕迹的“皮”。
  经富含矿物质的地下水侵蚀浸泡,与玉石的表皮矿物产生某种化学变化,渐渐形成一层沁色,也就是玉石的“皮色”。
  这种经自然变化的沁色,颜色协调美观、过度自然和谐,给人以美的视觉体验。
  但在古代直至近代,很多玉雕作品并没有保留皮色。就算玉石蓬勃发展的乾隆时期,也很少见有留皮的情况。
  一直到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,那时候一些玉雕厂进料,第一道工序就是去皮,然后再交给玉雕师们雕刻。
  在当时很多人的心目中,和田玉更多是作为纯洁的象征,那时也没有明确的籽料和山料之分,皮色被认为瑕疵也不难理解了。
  但随着人们对籽玉认知的提高,发现籽料在温润感,油润度等是一般山料无法比拟的。
  而皮色作为和田籽料特有的矿物次生特征,成为籽料最典型的身份标志。
  为了区别山料人们都会刻意地将“皮色”保留下来,以证明玉石原料的“高贵”的身份。
  在创作上天然的皮色赋予玉雕更多的可能。
  丰富的自然色彩加上精妙的设计雕琢,犹如绘画中陡然增添了各种颜色,呈现出独特的寓意与韵味,使得作品主题更加明确。
  雕刻时根据玉石的不同质地,色泽,顺着其自然脉络,颜色特点的变化多层次深度空间塑造,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效果。
  充分利用玉石的颜色、皮色和纹理,巧用料形、颜色、因材施艺,将表皮的色斑略施刀斧,融合到创作题材之中。
  俏色的恰到好处,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,表达出独特的意境和精神,形神兼备,将外在美感与内在心灵感触完美融合,让作品的造型与颜色达到完美的艺术感染力。
  玉石取自于自然难免有瑕疵。
  雕刻也将皮色中的脏色剔除,抠除皮质酥松部分,使玉更加美观、质地稳定,人与自然相辅相成。
  皮色让和田玉在温润内敛中有了俏丽多彩,更显弥足珍贵;让玉雕打开了新的大门,拓宽了新的艺术空间;也让我们心中对和田玉增添了更多的期许。
  现在想想之前那种直接去皮雕刻的方式,让多少美丽的皮色就此消失在历史中,确实让人心痛!

来源:网络转载




欢迎光临 琪玉论坛-和田玉籽料收藏交流传播网 (https://bbs.zgqiyu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